最近這兩小子膽很大。


※也不知道他們在玩什麼?一到家兩人窸窸窣窣,一下笑,一下叫※


真不知哪學來的話,一下是諧音不好聽,一下又說出傷人的話。


如果無傷大雅,無關禮節,我倒是無所謂,一笑置之。


怎奈今晚BOY說:「我的媽媽是別人。」不知是因為這兩天被作業壓得頭腦不清楚,還是平安夜熬夜變得糊裡糊塗,總之,他說出這句話就是不中聽,讓人不開心。


他開玩笑,沒錯,不過小乖預先知道媽媽的反應,早一步挨過來說:「媽媽,哥哥是開玩笑的。」一付以腦袋瓜擔保的模樣。


正巧剛整理東西戴著口罩,只露出兩隻眼睛。BOY自知理虧,還躺在地上說開玩笑別當真,我面無表情(因為看不見),小乖緊張萬分。


BOY抱著我說:「媽咪,對不起,我開玩笑的。你真的是我媽媽。」也是一付眼框濕潤泛紅,準備滴淚的模樣。


「你還在生氣嗎?」BOY問。「沒有!」我說。「媽咪,我愛你。」


討厭!每次說錯話做錯事就說我愛你,我愛你可以抵債是嗎?可以抵錯是嗎?


今晚還為了BOY的作業煩心。


原本是昨天的二百五十字作文,BOY堅持老師說的題目,但自己毫無頭緒無法下筆,眼看已經九點半,五項作業沒一樣完成。我直接下達命令:把其餘四樣做完,作文留到明天才寫。


因為看好今天是星期三,有較多的時間完成昨天的作文,但加上今天的作業,BOY還是寫到十點。我陪著小乖上樓,他默默在樓下完成。(爸爸陪他,不吭一聲)


每晚,撥冗十分鐘,選一篇祈禱文,對著剛熟睡的孩子唸。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也讓孩子知道,媽媽很愛他們。


蔡穎卿老師有一段話:孩子需要被指正教導的,絕不只在孩提或受學校教育的階段,體會到修改所能帶來的寬容之感,往往是在成年之後。所以,我很喜歡與我的孩子分享我是如何發現自己的缺失、我需要的幫助、以及我對自己的期待;一家人也在這種習慣中更自然地分享教育的功能與力量。


當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常告訴孩子自己當初的經驗與心情。讓他們知道,原來爸爸媽媽也是從生活中的經驗學習如何過生活,原來爸爸媽媽也有無知徬徨的一面。


小乖常說:爸爸是「懂事長」,因為爸爸什麼事都懂。BOY也說:媽媽講得一定是對的,雖然我希望照著自己的意思,但還是聽媽媽的比較好,因為到最後媽媽說的一定對。


我不認為這樣有什麼好驕傲。我們告訴孩子自己的經驗,通常在孩子鑽牛角尖,或事後分享的時候。有時事後分享,會讓人有落井下石的感覺,至於該如何對孩子說話,其分寸與力道,更是難以拿捏。


「媽媽說的不一定是對的,我願意分享我的經驗,如果,你有自己的想法,非做不可,請你不要放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udreyk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