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對夫妻朋友常問我:「為什麼你家的兒子會牽著你的手?」這可問倒我了,孩子牽爸爸媽媽的手是一種天生的感情流露,對於小一點的孩子更能讓他們感受到溫暖、踏實與安全。我也喜歡牽手。


常常,他們會放開我的手,邊走邊踢小石子,邊走邊看路邊的植物,還會互相追逐嘻鬧,我只要邊走邊看著他們,有時提醒他們注意往來的車輛,這也是一種安全感,因為他們知道媽媽就在身邊。


朋友有三個孩子,被他們形容的好像是野生的小鳥,一出門,一下車,三個孩子三個方向,夫妻倆疲於追逐,再將手中掙脫的老二與老三擺回原來的行進路線上,然後孩子再次狂奔,他們再次追回。次數多了,他們也不大敢出門,想等孩子大一點再說,所以他們最常做的活動,就是將孩子放在朋友家玩,他們才得以喘息。


有一次,他們看見家裡最小的兒子牽著我的手靜靜的走著,朋友驚訝之於開了一句玩笑:「看我們家兒子和你牽兩天的手,會不會像你家兩個一樣乖。」我笑笑回答:「你這兒子本來就很乖,不是牽著我的手才乖。」我告訴他們,是我牽他的手,不是他來牽我的手。我蹲下來看著老跟我們走反方向的小益說:「現在我們要去餐廳吃早餐,所以走這條路,等吃飽了,你想去玩水,爸爸媽媽一定會答應你,你願意讓阿姨牽手嗎?」結果,他的小手就在我手心上了。


這些日子以來,我深刻體會到,當父母有計畫又必須帶著孩子出門時,就必須明確的告知孩子所需花費的時間與到達的地點,以及可能發生的狀況,對孩子來說或許有些無趣,但是事前的告知讓孩子提前有心理準備,可使他們內心較為安定,也是一種尊重的表現。


當下,孩子大多會有情緒,可能與他們想像的不符,可能不耐時間的等待,這個時候,我會告訴孩子:「你選擇和媽媽出門,也答應媽媽要遵守承諾,媽媽會盡快處理好事情,我們再去做你想做的事。如果你這樣吵鬧,媽媽要多花時間來安撫你,就會讓時間拖更久,這都不是我們希望的。」孩子會懂,真的!小乖都聽得懂,雖然我得講三遍以上。


寫到此,我又突然想起一件與boy的衝突,我要趕緊記下來,因為是我的疏忽,以此作為借鏡。


BOY考完期末考又放鬆了一個禮拜才放暑假,所以暑假一開始,我請BOY拿出本子來計畫暑期活動。BOY把預先知道的活動寫在日期底下,然後,嘴巴念念有詞,「好了!」他闔上本子準備找弟弟去。


我打開他的計畫本一看,發現他寫上七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到新竹採梨子,連十三日當天要上新竹也都紀錄下來,另外八月初的一個禮拜台中夏令營也都紀錄了。我再翻,一片空白。「就這樣嗎?」我問。「對呀!這是我知道要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要當天才會知道要做什麼或是發生什麼事。」BOY單純的回答。


「如果當天才隨性的想做什麼就去做,那就不是計畫了,而且,這樣會讓日子漫無目的的過下去。當然,我們不必每一天都安排事情。我們先來練習怎麼規劃,以後你長大一點,你就可以掌握你的每一天,好讓日子更加充實。」

「每一天都要排事情嗎」BOY問。

「不需要啊!我們可以把計畫分成兩部分,一是『必須做的事』,二是『想做的事』。」我說。

「什麼是必須做的事情?」我問。「就是一定要做到的事。」BOY說。

「譬如呢?」我又問。「功課、運動。」BOY回答的很快。

「什麼是想做的事?」我再問。「我想看電影,想學做菜,我還想吃好吃的義大利麵。」BOY有點不好意思的越說越小聲。

「這就對了!你把這兩大纇的事情寫出來,你的暑假一半就過完了。」雖然BOY說的好,可是他還是無法理解要怎麼把這些項目寫下來。

我一直強調我想表達的,一遍兩遍,BOY還是漫無頭緒,講到第三遍的時候,我的火氣上來了,當我知道開始有情緒的時候,我才想到要拿出紙和筆,做一遍給BOY看。


我把一張白紙對折一半,一邊寫上「必須做的事」五個大字,另一邊寫上「想做的事」四個字,然後分別在下方寫下:寫功課、運動,還有看電影、學做菜以及吃義大利麵。另外,再把七月和八月兩梯次的夏令營註記上去。我還沒寫完,BOY喔了好大一聲,說:「原來是這樣喔!」然後翻開他的記事本,埋頭苦幹的寫下一堆文字。


帶著孩子經歷一遍,從他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做了,怎麼孩子越來越大,我反而忽略了這一步驟?當我慢慢練習把孩子當成大人來對待與尊重,可是我卻忘了,他們在心智與對事物的理解力上,還是一個「孩子」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udreyk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