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了一個星期的假,沒想到對小乖來說,要再到學校,是如此困難的一件事。他要重新面對與媽媽說再見的關鍵時刻,重新適應一天有七至八個小時沒有媽媽的生活,對於我的孩子與我,又是一個痛徹心扉的挑戰。


說後悔讓孩子在家躲避疫情也已經來不及了,最重要的是要用堅定的表情與溫柔的話語,讓小乖知道:放聲大哭沒關係,捨不得和媽媽抱抱說再見也沒關係,但記得在心裡想媽媽,媽媽一定知道。


帶著受傷的右腳上學,小乖還想在體能課的時候與小朋友蹦蹦跳跳,在音樂課的時候站起來與大家跳舞,其實,小乖也蠻喜歡上學的,只是想媽媽。他都這麼說。


想想小乖與哥哥的不同點,在於哥哥當時一進小班,就有一位小女生非常喜歡他,天天等BOY到學校,天天拉著他,天天照顧他,所以BOY很快有好朋友,也比較快得到團體的認同。再加上在外的個性nice,博得所有女生的喜愛,也讓較為內向的男生喜歡和他一起玩。BOY雖然不喜歡和媽媽分別,但是與大家相處與生活上的自我照顧,完全沒問題。


而現在看小乖,才讓我驚覺到,小乖在家得到爸媽與哥哥較多的禮讓與關懷,在還未上學的日子裡,我們完全沒發現小乖有什麼生活上適應不良的地方,一切是那樣自然。可是現在,小乖除了心理層面上需要很大的勇氣來面對分離焦慮之外,在與同儕相處上,他表現得如此生怯。


不只一次,小乖告訴我:「沒有人跟我玩。」沒有人跟我玩有不同的意思,可能是因為小乖為了處理分離的情緒而無暇顧及與同學之間的相處,或許當其他孩子要與小乖玩的時候,小乖沒有快樂的心情與孩子們一同嬉戲,其他孩子會覺得無趣而另覓其人。又或是,因為小乖漸漸長大,對於大環境存有未知的恐懼,讓他羞怯與同學相處。


「你想不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每當小乖有疑慮的時候,我這樣問他。小乖會說:「有時想,可是有時候不想。」

「如果你想和小朋友玩,又沒有人找你,你可以試著和對方說:『請問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媽媽相信,你是有愛心的孩子,大家一定會喜歡跟你玩。」

「但是如果你不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你可以自己玩玩具或是看書,這樣也很有趣。」「或是大膽的告訴小朋友你想自己玩,不必覺得不好意思,只要你肯說,小朋友一定會知道。」

「可是我會不好意思耶!」小乖最常說這一句話。

「沒關係,下一次試試看。」小乖會說不好,他不想試,沒關係,哪一天他突然想到了,或許會這麼做。


昨天放學回到家,我摸小乖的頭對他說話,突然小乖說:「好痛!」「哪裡痛?」我問他。他說額頭(髮際的地方)被椅子撞到(孩子很可愛,常說被椅子桌子什麼的撞到,可是這些東西明明就安靜的站在那裏,如果不是孩子去碰撞,那些東西怎麼可能長腳來追他?),「你是說你撞到椅子嗎?」我再次確認。


小乖很詳細的敘述當時的情形。椅子掉下來砸到我的腳,我把它搬上桌子擺好(所以當時應該是準備要睡覺或是已經睡覺了而且小乖應該是躺在地板上),沒放好又掉下來一次,砸到我的腳,好痛喔!聽得我心疼不已。


「老師知道嗎?」我問。「老師不知道。」還好沒大礙。


「如果以後在學校跌倒或撞到,自己要檢查有沒有受傷,也要記得告訴老師,請老師再檢查一次。」我儘量做到放輕鬆,慢慢的對小乖說。


孩子在學校的安全,除了師長盡全力的保護之外,孩子也應該學習如何與周遭環境和諧相處。


現在,我才深刻體會到,除非父母堅持一輩子保護與照料孩子的一切,要不然,放手訓練孩子生活與思考獨立,要比眼看著孩子吃苦受罪而傷心難過,來得重要實際。


我該不該在今天下午接小乖的時候,問問老師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udreyk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