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乖動不動就跑來親一下,抱一下,說我愛你。一下給你甜的膩不死人的糖,一下又給你燙得嚥不下口的湯。


那晚,我和先生手上的事情還沒完成,BOY在旁催促著要陪伴,我們請他先找事情做,稍後才能安心的玩樂。


BOY了解但顯然非常失望,悻悻然的走向客廳。突然,小乖從玩具角落跳了出來,彎著身斜著頭溫柔的看著BOY:「哥哥,我和你玩好不好?」他那體貼又善解人意的個性表露無遺,他喜愛哥哥勝過一切,他清楚在什麼時候該對哥哥做出什麼樣的舉動。兩兄弟開心的玩了起來,完全不需要爸爸媽媽插手。


一次,運動回家後已經是晚上七點,當孩子在沐浴的時候,我才發現,今晚少了一樣綠色蔬菜。到黃昏市場買一把青菜,再摘、再洗、再烹調,都不是問題,可是時間再拖下去,真要好好坐下用餐,應該已經是七點半以後的事了。


先生和孩子們戰鬥澡完畢,就出門買一盒綠色蔬菜,小乖穿好衣服下樓來,這時車聲已遠,小乖環視客廳一周,氣呼呼的跑來告訴我:「爸爸怎麼又去上班了?」我看著他忍俊不住:「你想爸爸嗎?」他點點頭回答是,我又說:「以後不要再欺負爸爸了好嗎?」他又點點頭說好。我承認,用這種方式與孩子交換條件實在不智,趕緊補上一句:「爸爸不是去上班,只是去買青菜,等一下爸爸就回來了。剛才媽媽說笑的,對不起。」小乖抱抱我,對於剛才的行為有點不好意思,其實,該慚愧的是我啊!


連續兩天,發生同樣的事,家人見識到小乖的扭捏,其實只不過是孩子在這個階段,對於「要」與「不要」的抉擇產生困惑與不安。


八月一日早上和姊姊一家帶孩子們看巧虎舞台劇,表演完畢之後已近中午時分,討論結果是姊姊和我買午餐,姊夫帶著四個孩子先回媽媽家。只要在BOY的安全範圍內,他可以很放心的做他想要做的事,這次是再也熟悉不過的人與車,BOY很快的跳上去。而小乖,站在車門外思索良久,大熱天又是大馬路旁,我催促的聲音干擾了他的思想,他是想還是不想,已經模糊不清了。


小乖上了車後,姊姊和我回頭去開車,才一發動車子,姊夫打來的電話,要我們到前面路口接小乖,因為,他要媽媽。


小乖坐上他的寶座,這回,他又想要哥哥姊姊,又想要他的水壺,因為水壺放在哥哥的背包裡。一路上,除了要尋覓我們大夥兒人的午餐,還得對小乖解釋我們正追著他的水壺跑。


第二天,為了慶祝爸媽結婚周年,一家人在飯店吃飯。回程時,小乖又為了同樣的問題,要姨爹停車,要我們追上去。


上車前說好,哥哥要跟姨爹的車,小乖說要跟媽媽。車子才開出飯店大門迴轉對街,小乖就嚷著要外婆,因為外婆在那輛車上。怎麼辦?門口服務人員見狀,立即前去攔車,姊夫突然停下車,所幸後方無跟車,這時我趕緊牽起小乖過馬路,上車。


聽說在車上,小乖又要找媽媽了,姊夫告訴他:「媽媽沒有在後面喔!你在車上不能再哭著要媽媽。」我想,這次小乖沒有哭鬧,應該是有外婆在場的緣故。要再給小乖多些時間,好好處理這段情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udreyk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