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二的,很常有委屈求全的時候,雖然我會教導孩子要說「對不起」,但在我主觀的理念來說,是只有在「自己不小心影響到對方,而造成對方的不方便,或是使對方難過受傷的時候」所需要說的三個字。可是對於兩歲多的小乖,他掛在嘴邊的「對不起」,是用來求和,用來尋找玩伴的最佳利器。


對於小乖,因為只有哥哥是他所有與專屬玩伴,他很在乎哥哥,很在意哥哥是不是會跟他玩。


那天,BOY很專注的在拆自己組合的樂高積木,小乖在一旁看著,當時我在廚房,沒注意孩子的表情與動作。過了幾分鐘,聽見兩兄弟有點小爭執,我放下手中的工作細細聆聽。


小乖:哥哥,對不起。我們要一起玩喔!不要再生氣了。


哥哥沒說話。


小乖繼續要求哥哥不要再生氣,可是BOY還是沒有回應弟弟。而小乖不斷的要求哥哥不要生氣。


我假裝做完家事走出來,一副想參予遊戲的樣子。看見哥哥臉上仍舊氣呼呼的,我問:「怎麼了嗎?」哥哥沒有說話。如果這個時候我用母親的權威強迫哥哥說出個所以然,我想即使如我所願得到答案,對於孩子,只是另一種無奈吧。


「你有怎麼了嗎?」我問小乖


「我弄哥哥。」


「你弄哥哥喔?!哥哥還在生氣對不對?那我們先不要吵哥哥。我相信哥哥等一下一定會跟你玩。」我把小乖帶離哥哥身邊,然後又對他說:「你弄哥哥,有跟哥哥說對不起,你很勇敢喔!」小乖挺起胸膛一副勇敢的模樣讓人發笑。


「沒有啦!是我很急,想趕緊把積木拆掉。」BOY終於開口。「弟弟想幫我,我打他的手(我想應該是把弟弟的手甩開),我不要他幫我。」原來如此。不然我會以為是哥哥很小氣不跟弟弟玩,因為我只看見一個苦苦哀求的弟弟,與一副了不起還氣呼呼的哥哥。


BOY是個很有主見,很細心有一點衝動熱心的孩子,可是不善於表達內心的想法,常常被人誤解心意。除非他做不到而求助,不然他是不喜歡別人主動插手幫忙的。


「下次遇上這樣的情況,記得告訴對方你心裡的想法。如果只是悶不吭聲,別人是無法幫助你的。」我輕輕的描述,不多加任何負面批評。


現在兩兄弟一個五歲七個月,一個兩歲八個月,一個逐漸要求擁有自我空間與時間,一個才開始對世界表達關心與熱情。常常看見一個跟著一個,常常聽見一個生氣一個哭,但是值得安慰的是,他們兩個對於禮讓與互相牽就,有著令人滿意的進步。


孩子的爭執,我不主動強加介入,可是有機會我會在一旁偷聽或放水。我清楚如果當下我要求BOY說出事情發生的經過,孩子會緊張會衝動,也可能像編童話故事般天馬行空,而當媽媽有時也會以片面之詞來斷定對錯。


大一點的孩子會編故事,游移的眼神自然會告訴父母答案,但是千萬不要急著接穿。小一點的孩子也會編故事,他們編的故事最容易引起父母的共鳴,導致哥哥姊姊被誤解。小乖最常說:「哥哥打我。」哥哥有沒有打他?哥哥自然會說出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udreyk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